最近发生了两件群体性事件:
其一是黄梅九江
其二是退回医护人员补助
这两件事表面上是冲着李克强的国务院,实则是假途灭虢——虢要灭,虞也要灭。
黄梅九江暗示圣殿骑士团对教廷的动摇;须知江西可是当今政法委的老家,只有黄梅吃亏,没有九江吃亏的道理;公安部故意让九江吃亏,就是想把圣殿骑士团对教廷的恨给勾出来。
退回医护人员补助则挑唆医院骑士团不再忠于教皇。
李克强最好还是和习近平交交心,如果习真的准备发动文革的话,就把老二的位置腾出来给许其亮:总理不一定是老二,老二不一定要当总理嘛。就算是文革2.0,也比太后训政要来得好。因为文革2.0是可控的,而和八国联军开战是不可控的。哪怕对于隆裕而言,在慈禧这个强硬的婆婆手底下,难道过得就真比和光绪闹情绪舒坦?不可能的!
十九大的时候王沪宁不把常委给吐出来,结果今日文官系统就得偿还更多,把二把手给送出去。
另1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anGwOr1UC4
过几天又要说朝鲜发射导弹也是中国指使的,因为金正日担心中国出口的粮食携带有病毒云云。
石原莞尔的柳条湖都比蓬佩奥来得要利索。驻韩美军想要口罩、大米就直接说,我就不相信美国援助朝鲜的物资能直飞平壤,中途不在仁川停留一下。噫,打着金正恩的名目索要开拔费,也不嫌丢人,不会从首尔抢啊?
另2:
如果真的粮食不够,赶快去热带国家收购蔗糖(古巴、马来西亚之类的),粮食主要就是碳水化合物,再添加点治脚气的维生素B12.千万别傻乎乎地把粮票给复辟了,那老百姓绝对会造反。财政未崩溃的情况下仅仅因饮食习惯而“米骚动”,冤不冤?
答复评论1:
汪洋不是这些人,而是汪洋这个人。
汪洋就一大号蒋超良,和对岸的江启臣一样,没肩膀。
正如中共不会承认国民党的江启臣,美国也照样不会承认汪洋的——更何况没有国家主席加衔的总书记本来就和白宫搭不上线。
换你坐在白宫的位置上,能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戈尔巴乔夫被推翻了吗?换作一百年前的英法联军也不愿光绪被慈禧换掉啊。
能架空光绪的,有且只有袁世凯。
stone记为何要突然莫名其妙的提朝鲜关闭边境是由于中国提前告知?美国的战略方向已经昭然若揭。
所以我说蓬佩奥和川普完全是穿一条裤子,他也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。
聂士诚之后,清廷的枪杆子就落到了袁世凯这个直隶总督的手里,北洋大臣和总理、军机都靠边站吧。
答复评论2:
马云和杭州的房价,一并作答。
习近平败,则浙江官场完蛋;马云败,则杭州市完蛋。
无论谁胜谁败,杭州的房子都不能再要了。
有人问是不是该买天津的房子。天津是军事化崛起,懂吗?军人是不会跟你做生意的。有条件在天津建个化工厂、机械厂之类的倒是可以考虑考虑,但是赚钱就不要想了,一定是从头负债到尾,只不过是银行不敢跟你催债罢了。
桥水说现金最没用,这我不知道;但是,乱世金钱是最没用的,“财货已不可守”这个道理看过《乔家大院》的应该都懂。
不要再考虑阶级跃升、街头运动、群体性事件、联防自保这些虚头巴脑的,就是真枪实弹地干仗,杀与操之歌。美国如此,中国亦如此,明白离家最近的征兵处在哪儿比什么都重要。乱世之中,军营是最安全的,因为他们只在发起攻击时才危险,平民则时时刻刻都危险。美国军事冒险失败之后会先乱,美国乱了之后列强的在华力量也会随之失衡,然后刺史州牧就会因“我上我也行”的迷之错觉而陷入混乱——届时,谁掌握了中国,谁就变相控制了美国,这个诱惑对于中国的大小官员而言,实在是太大了。
答复评论3:
文革2.0不是作用,而是结果。
什么都不做,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文革2.0,正如中国的改朝换代和西方的金融危机一样。
与什么都不做相比,改革反而是有风险的。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61368428/answer/1036690170
“当整个朝廷从上到下以甩锅为主要行为准则时,沈一石的死就根本躲不过。”
当整个体制从上到下以甩锅为主要行为准则时,文革2.0就根本躲不过。别看现在那些体制内基层嚷嚷的凶,真的要是搞文革2.0这种无脑操作,对于他们而言反而是“阎王爷搂小鬼儿,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”。
反而改革是须要一部分官员有担当,有责任心的,关键时刻能有底线做保险丝、安全阀的。万一改革关键岗位的哪个干部缺乏责任心,跟蒋超良一样,那不就砸了吗?
现在的问题就在于,仅仅从履历上,根本看不出谁富有责任心,谁缺乏责任心,这种情况下换档就容易爆缸。真的要准备改革,那一定是得一对一地和这些干部交心,才能和志向二者缺一不可,把适当的人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。
“千里马常有,伯乐不常有”。可惜,从魏宏和刘士余的例子来看,习近平尽管平易近人,但并非是一位好伯乐。
当然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时代变了,指望像雍正皇帝那样凭借一两个田文镜、李卫这样的循吏就撬动改革的旧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;哪怕外延一点,“清华帮”、“校长系”这种尝试,也同样失败了。
现在摆在习近平面前的难题,是“重新发明科举”这种曾经摆在千古明君唐太宗面前的终级考题,而不是整顿吏治这种常规的中兴操作。